五月底的毕业设计展如期而至,地点选在华山文创园区。可凡最终提交的设计题目是:「榕树下生活空间–有机游民居」。
当他最初提出这个设计主题时,指导教授Dey老师依然对可凡有些无奈,对於他坚持这个题目也是颇感意外,甚至有些傻眼。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他多次,希望他能重新考虑并修改主题,但可凡仍不为所动。
「有清楚想过这个议题可以发展出来的成果吗?」Dey老师问道。
「老实说,还没有。」可凡回答得坦率。
「榕树没有特定的场域背景,到处都可以有榕树,这样的主题设定没有强烈的主题意识,没有说服力。」Dey老师再一次提出质疑。
「到处都有榕树,到处也都有弱势游民呀!」可凡解释道,
「榕树不是设计中讨论的主要议题,游民的居住正义,日常生活安顿才是重点。」
「是这样喔,那为何不用其他背景,例如骑楼、公园凉亭、公厕呢?」Dey老师有些轻蔑地回应。
「不行啊!」可凡坚定地说。
「因为我在榕树下生活了将近二十年,我听得懂榕树的笑、哭、喜悦和感伤。」
「就一定要用榕树!」他坚持自己的立场,像磐石般不容动摇。
&老师顿时无言,只能接受这个顽固的学生的设计理念。
课堂上,老师几乎每次都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设计,有时还会直接翻案,让他从头再来。
偏偏可凡骨子里还藏着一GU巨大的自尊心,和不服输的JiNg神,这下可好了,他时常和老师正面交锋。
每次「交锋」的结果都是他用一大堆无厘头的言语拼凑出来的「伟大构想」,惹得Dey老师经常气得满脸通红,甚至说「这辈子再也不指导这个学生的毕业设计」。
他似乎怎麽也回不了头,视野总是局限得像个井底之蛙,在大学五年的建筑学习过程,都没能找到设计的明确思路,更别提从中找到乐趣了。